人類體內的生物過程管理是由光子進行控制的,它控制著細胞內和細胞間的交流和管理。
現代的生物光子知識大多來自於Fritz-Albert Popp博士和其助手的工作。他們的工作開始於1972年的馬爾堡大學,並在德國的生物物理研究所延續至今。 Popp博士所探索的假設是,人類體內的生物過程管理是由光子進行控制的,它控制著細胞內和細胞間的交流和管理。目前來看,他的發現具有深遠的意義。
量子化光線在生物學中是比較新鮮的概念。過去細胞生物學關注的是細胞中DNA、RNA與蛋白質、胺基酸和其他有機化合物之間的相互作用。但這些複雜分子的控制和協調一直是十分神秘的。 Frohlich和Popp的開創性工作展示了分子會產生和吸收量子化光脈衝,為解讀其中的奧秘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Popp博士展示了DNA在產生、接收和存貯生物光子的過程中的重要角色。 DNA分子能夠發射和吸收的能量頻率有數十種。因為這些能量是相干的,所以它們與特定頻率的雷射會產生強烈的相互作用。
DNA的鍵,例如氫鍵NH...O和NH...H會在組成DNA的兩個鏈的鹼基間耦合,具有特徵共振頻率。外部雷射能與這些頻率進行調諧,並透過運用脈衝來選擇性地打破一定的鍵或引起其他生物化學反應的發生。
Popp博士發現,來自於身體所有部分的生物光子都是“相干的”,它們的相位或波面不是隨機產生的,具有同步振動,這使它們能夠產生相干“全像圖”。這就是奧秘的答案:身體如何控制自身生長?它是如何知道某個細胞應該轉化為皮膚細胞、神經細胞還是肝細胞的呢?生物光子製造的全像場提供了這樣的三維藍圖。
生物光子的發現為建立人體運作原理的新模型奠定了基礎。細胞是基本的建築構件,每個細胞透過與其他細胞交換生物光子,在內部和外部對自身的活動進行協調。各個部分用DNA提供的模式協調地工作,它們發送和接收生物光子。
生物學家Bruce Lipton博士認為:
「作為一位細胞生物學家,我能告訴你的是,你是一個由接近50萬億個單細胞公民組成的合作共同體。組成你身體的幾乎所有細胞就像變形蟲一樣,為了它們的共同生存,單個的生物體已經形成了戰略聯盟。簡而言之,人類是『集體變形蟲意識』的簡單序列。」
Popp 博士發現,這種交流媒介,也就是生物光子,主要由細胞的DNA發出,但它以細胞相互作用的形式出現,事實上在整個生物體內都存在。換句話說,這是集體效應:
「因此研究者認為超微弱光子輻射是整個生物體的性質,並不僅限於某個組成部分,即使在添加了化學藥劑之後也是如此。因此,確鑿證據表明,DNA就像一個光子庫。最近在中國的試驗中已經確認了,至少大部分生物光子輻射都產生於DNA。」
研究者考慮了所涉及的各種組成部分的尺寸。根據Popp所述,一個細胞的直徑大概是10^-3厘米(0.001)厘米,大概是10微米,一微米是百萬分之一米,或千分之一毫米。細胞內充滿了不同頻率的光子,形成了能量的「電磁浴室」。在細胞裡,當一個分子或一組分子吸收了來自於這個儲存池的光子時,就會開始啟動許多化學過程。這會使分子的能量升高到更高的水平,為發生化學反應做準備。
「生物光子庫」具有激發生命過程的作用。很多化學反應需要能量推動,它們才能在體內以所需的速率反應。它的作用就像催化劑一樣給生物光子增加了適當的能量,能夠將參與反應的分子的能量提高到適當的水平,因此增加了反應速率。在很多情況下,它能夠大幅增加反應速率,大大超過沒有生物光子參與的反應速率。細胞內的共振結構能使這些反應按照這種方式發生,在反應之後可以重新獲得額外的能量,並回到生物光子的相干庫中。
一旦化學反應開始,活躍的複雜分子就會它的生物光子返還到「電磁浴室」。這種類型的化學反應的平均反應時間大概是十億分之一秒,或10^-9秒,所以一個被單獨的存貯光子每秒能觸發十億次反應。因為光子持續回到浴室裡,細胞就不需要大量的生物光子。但是,與無生命物質對比,在細胞中會發現更多數量的光子,大於10^10到10^40倍。如果要利用加熱達到這種反應速率,就要把反應維度提高到超過3000攝氏度。這種溫度會徹底摧毀生物。
Popp博士計算得出,人體平時擁有生物光子的數量都在一千萬到一兆之間(10^7到10^11)。人體能有效地儲存它們,生物光子在能量耗盡前會振動超過非常多次(在10^18到10^20之間)。
所以,儘管只有很少的生物光子從人體皮膚表面溢出,但有更多被儲存在體內。生物光子的緩慢流動會形成CCD相機中看到的影像,這只是小部分「逃離」的生物光子。從身體發射出來的生物光子似乎不是非常重要的過程,但可以作為疾病出現的指示。有這麼多的生物光子儲存在細胞中,有少數逃離也不足為奇。生物光子在體內的儲存和容納有效性令人驚訝。
生物光子交互作用和大概保持同樣相位的距離為相干長度,也就是說是波的相互間的同步振動。下圖進行了簡要的展示。因為細胞能量的典型遷移(光躍遷)會在十億分之一秒內發生,光子會用光速行進10公分。 Popp對典型的生物光子相干長度進行了估計。它指的是,生物光子從振動開始到振動不合拍(「失去節奏」)會走多遠,它比細胞的直徑長10000倍。這意味著,一個光子會通過很多細胞,暗示著許多毗鄰細胞中的DNA會與同樣的光子耦合。在這個距離內,它的相位是穩定的,並且能形成相干圖。因此,生物光子在這個尺度上能產生和保持身體的全像三維藍圖,這是合理的。
在完全被吸收和反射前,生物光子會穿過許多細胞。它平均會穿過10公分的距離,也就是說數千個細胞會與同樣的光子保持連結。這使得細胞能夠同步,使它們的相位保持一致,所以它們會在特定頻率上彼此“同步”振動,這就是“相干性”,它是雷射的基本原理。不同點是,雷射中的光子一般都是同一頻率。活的生物體中會出現很多頻率,在簡圖中用不同波長的光子(擺動)來代表。當它們與細胞核中的DNA或其他大分子相互作用時,它們能被吸收並重新發射。它們的大部分能量被儲存在每個DNA分子的振動中,所以,可以觀察到有些正在細胞間移動,這些細胞代表了這種情況的一部分細胞。
在身體中更大尺度的相干性能夠透過兩種機制來維持。第一,撓場在被反射之前能夠在身體中傳播更遠的距離,所以它能增加遠距離的相干性。在體內最重要的遠距離相干源可能是經絡系統。之前我們介紹了經絡系統,以及它是如何運載各種頻率的電磁訊號的原理。這些訊號就是生物光子。透過它們,一個微弱的訊號可以被傳遞到身體的其他部位。
經絡具有放大和在體內遠距離再傳遞生物光子的能力,同時保持相位的相干性,從而在通過身體過程中保持相位的標準。因此,細胞組織中的生物光子具有的相干長度為10厘米,在體內跨越很長距離的生物光子相位能夠由經絡系統進行維持。
大家都知道沒有蛋白質就沒有生命!胺基酸作為蛋白質最基本的單位,以脫水縮合的方式組成多鈦鏈形成了具有一定立體空間結構的各種各樣的蛋白質。那麼這種盤曲折疊的空間結構如何得以延續生命與發展呢?這必須依靠DNA,DNA是組成遺傳密碼,是蛋白質胺基酸序列合成的依據,參與所有生命體的活動當中。我們人體是由50多兆個細胞組成,每個細胞每秒鐘都會發散超過100,000個脈衝光或光子。只要我們活著,細胞每秒鐘就會有數十萬次的生化反應,而這些生化反應的背後就是由一種攜帶能量的光子所主導。這些光都不只是人類會發出,所有生命都會,稱為生物光子,生物光子被發現是主導所有生化反應的物質。
俄國科學家Alexander G. Gurwitsch於1923年第一次發現生物光子和形態發生場,經過五十多年的各種不同實驗求證,到了1974年德國生理物理學家Fritz-Albert Popp證明它們的存在,也發現它們起源於我們的DNA,還有它們和鐳射激光的雷同性。從各種不同的實驗得知人類生命體中的細胞就像植物對於光合作用一樣吸收生物光子,更吸引人的是,生物光子有高度的一致性,而且以少於十億分之一秒的速度瞬間讓生物體所需信息達到一致,再傳回磁場。當生物光子在260奈米時,生物光子所傳遞到生物體的訊息就會被擾亂,這就是致癌物質的普遍特徵。也正是生物光子這種驚人的高度一致性,會不間斷的穿透和修復阻礙病灶,使之恢復正常的狀態。
這就更直觀的解釋了生物光子不但可以預防疾病而且能治療疾病的科學原理。
維福特科技生物光子雷射晶體作用:(可裝在手環及各式吊墜中)
增強細胞活性和微循環,透過刺激不同的白血球組活化免疫系統;增加血紅素一氧化氮的釋放,活化端粒酶(抗老化!);在複合物(細胞色素)刺激粒線體呼吸鏈,起到解毒和抗憂鬱作用,增強抗細菌(抗發炎)作用和慢性感染及疲勞症候群。